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资讯 > 河南城事 > 正文
信阳焖罐肉非遗传承人张广军:把传统信阳菜,留在每一代人的记忆里
2022-11-04 09:02:36 来源: 河南商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资料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肖风伟 实习生 祝鹤提起焖罐肉,信阳人应该都不会陌生。在许多老信阳人的记忆里,焖罐肉是重大宴席和年节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今年60岁的张广军也是和焖罐肉结缘颇深的老信阳人,不仅会做会吃,他还是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焖罐肉制作技艺传承人,焖罐肉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有着传承带来的深远意义。厨师世家走出来的非遗传承人张广军生在一个"厨师世家",三代人都劳作在厨房里,耳濡目染下,他在餐饮业一做就是4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他开办厨师学校,从学校里走出三四千名厨师。1996年,他牵头成立了信阳市餐饮文化协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在该协会的组织下,信阳市第一届烹饪大赛也在同一年举行。为精进厨艺,他曾拜国宝级中国烹饪大师禹建海为师,习得百味,他最难以忘怀的味道,还是信阳的传统菜——焖罐肉。把焖罐肉从"地下"送到大小餐馆里据传,信阳焖罐肉制作起源于明末清初,民间传说,旧时百姓家里有了肉舍不得吃,就炼出油,把肉封在里面,这样来年还能再吃,焖罐肉由此而来。在上世纪90年代,信阳市虽然许多人家会做焖罐肉,但不成系统,更没有端上餐馆,卖出名声。张广军说,他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做第一个把信阳焖罐肉制作技艺及其文化挖掘、整理出来的人。1996年,借着信阳市餐饮文化协会的影响力,他将焖罐肉逐渐推进餐馆、宾馆,到了2019年前后,焖罐肉在全市的餐馆几乎都有售,"信阳焖罐肉"才真正普及开来。"焖罐肉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容易坏,可以放很久,口感上Q弹咸香。"张广军说,焖罐肉的古法制作技艺,要将腌制过、炼过油的肉泡在油里,封坛藏于地下,地下温度较地上低,能更好地保存,待腌制3个月后,挖出启坛,即可加工成一道肥而不腻的佳肴。为了让食客便于携带、更好地推广焖罐肉,张广军想了很多法子,他创新了真空包装,还有别出心裁的青花瓷、陶罐、铁桶等礼品包装,让焖罐肉从"地下"登上了礼送亲朋的场合。在菜肴制作上,张广军也"玩"出了花样。他创新了许多系列菜品,焖罐肉烤鱼、焖罐肉夹馍、焖罐肉胡辣汤等等,为了打开人们对焖罐肉只在"宴席上"出现的观念,他把焖罐肉往快餐、小吃的思路上演变,推出了焖罐肉泡饭,以"沙县小吃"的经营模式,让这道传统的信阳菜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免费收徒只因传承"传"字当头在张广军的工作室里,有一间不大的厨房,他常常在这里教徒弟制作焖罐肉。张广军教徒弟,从来不收一分钱,"我都60了,手艺不传下去,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呢,非遗传承‘传’字当头,要教他们怎么做菜、怎么做人,一代一代传下去。"数十年间,从张广军收过上百个徒弟,手把手教他们焖罐肉的古法制作技艺,他说,不按古法来,味道上就会有差别。来拜师的人很多,张广军挑选徒弟只有3点要求,要孝顺、热爱祖国、热爱烹饪。除了收徒,他还常常去乡镇讲课,同样是免费,现场实操教学,让古法的焖罐肉制作技艺越传越广。"我现在在整理《焖罐肉宴》,准备出一本书,包含18种系列菜品的制作。"张广军说,焖罐肉是有历史故事的信阳名菜,技艺要坚守、菜式要创新,所谓传承,就是要用味道、用文字记载,把它留在每一代人的技艺里。
责任编辑:hN_0425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