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中华】锔瓷匠罗兆峰:缝补破裂,重塑瓷器
2021-05-12 14:14:08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铁锤敲击声、电钻打孔声、烈焰焚烧声……用了两个小时,在经过一些列敲打、锔钉、补缺等程序,一个碎成3半的茶具在一双粗糙的手中复原了。而这双手,就属于锔瓷匠罗兆峰。

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机械工业的冲击,锔瓷匠,这个几乎消失于大众视野的传统手艺人,就像修伞人、弹花匠等名词一样,仿佛是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职业。但往往在某个地方的某个角落里,总还有一些手工艺人在继续传承着手艺,顽强地扎根于此,为自己的手艺守卫着一席安身之地。罗兆峰就是其中的一名“守艺人”。

“锔瓷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活儿,而今天的这个瓷杯破碎的比较严重,用的锔钉较多,可能花费的时间会久一些,”罗兆峰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道。

锔瓷,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但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大家却是耳熟能详,而这句话就是从这门古老的手工艺中演绎而来的。瓷器坚硬耐磨,可长久使用,但瓷器的致命弱点是易碎。每当一件瓷器破碎后,便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于是匠人们便琢磨出了一套修复瓷器的技艺,即锔瓷技术。其中“金刚钻”和“锔钉”是必备的两个工具。在修复破碎的瓷器时,用金刚钻打孔,用锔钉抓合,便能赋予瓷器重生。

锔瓷在中国分为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罗兆峰是河南人,从小就对这门手艺耳濡目染。“为了生活,以前老一辈人都是挑着挑子出门干活,给人家锔盆、锔大缸等。”罗兆峰说。

相比锔大缸等,瓷器的修复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为了能够精通这门手艺,罗兆峰不仅从老一辈人那里学艺,还到山东寻找名匠学,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如今罗兆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锔瓷匠,其“古韵堂锔瓷制作技艺”被列为“惠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和汝瓷有一定的合作,只要有破碎的瓷器都会送到他这里进行修复,其工作室也摆着各种修复好的和等待修复的瓷器。

据罗兆峰介绍,一般把破碎的瓷器拿来修复的人都有三种情节。一是瓷器本身价值较高,想要进行修复;二是瓷器用的时间长了,便有了情感,修复后还能继续使用;三是瓷器本身作为老物件代代相传,其中包含的感情非常丰富,所以想要进行修复。

在罗兆峰看来,不管出于那个情节,经他手修复的瓷器都是以经久耐用为最重要的前提来进行修缮的,其次则是追求的修复的艺术感和工艺美。

而今天修复的瓷杯就是以经久耐用为主。罗兆峰也借此次修复瓷杯向我们展示了锔瓷的全过程。

第一步:找碴。根据破裂的碴口将瓷器拼接复原。为了防止瓷器修好后漏水,在拼接时一般选择在碴口上涂抹鸡蛋清,从而起到粘合的作用,确保瓷器严丝合缝。为什么要用鸡蛋清呢?罗兆峰介绍说,在锔瓷行业,之所以选择鸡蛋清,而不用工业胶,一方面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从一开始就是用的鸡蛋清,另一方面鸡蛋清无毒,能够确保修复后的器物在继续使用时的安全

第二步:捧瓷。用纳鞋底的线绳将拼接好的瓷器五花大绑,防止在上钉过程中出现碴口对接不稳,导致锔瓷失败。在拼接完成后,还会用小锤子轻轻敲打瓷器,从而做到碴口的对接天衣无缝,同时也能将瓷器表面细小的纹路完全对接。

第三步:找记号。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及裂纹变化,布局锔钉数量和位置,并做记号,为打孔做准备。罗兆峰说,这一步最考验锔瓷人的艺术修养,既要能够做到修复的瓷器坚固耐用,也要考虑瓷器的美观。

第四步:打孔。打孔是对锔瓷人的技术考验。瓷器的厚度一般比较薄,在锔瓷中,钉脚的长度一般在瓷壁厚度的三分之二。如果瓷壁厚度为3毫米,那么钉脚的长度不能超过2毫米,这对打孔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罗兆峰介绍说,打孔既要保证锔钉能够抓牢,也要保证不能将瓷壁打透,不然就会漏水。而且打的是斜孔,这样锔钉的抓合力更强,直孔起不到抓合的作用。

第五步:锔钉。锔钉前先修钉脚,并将锔钉抛光。钉子的材质一般分为黄铜、紫铜、白铜,少数还有银钉子。由于材料硬度的因素,紫铜钉、银钉的拉力较小,所以锔钉多数以黄铜钉、白铜钉为主。有时也会根据客户的选择选钉。

上完锔钉后,罗兆峰再次用鸡蛋清和生石灰粉调和填缝,对缺口处进行补缺,等干燥后用毛巾擦去多余粉尘,则锔瓷完成。

然而决定锔瓷成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用水检验。经过两个小时的修补,罗兆峰在锔好的瓷杯放到一张纸上,倒满水,直到看到没有水从杯中渗出他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件破碎的器物,缝补成一件完美的能用的物件,要经过大量的工序。锔得好坏全在手和脑子上,只要有一丝可能,器物都能“破镜重圆”,而亮晶晶的锔钉让瓷杯添了几分沧桑。

看着锔好的瓷杯,再看看眼前的锔瓷匠罗兆峰,让人不仅惊叹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更要感谢像罗兆峰这样的“守艺人”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的默默坚守!

责任编辑:hN_0108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