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防小城变身国际花园城市 未来将形成2000亿元产值
2019-05-29 11:35:3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关注河南热线

厦门市湖里区兴隆路23号的6层小楼,是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也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所在地,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此探寻这座城市的发展道路。

“那时候的厦门,市区面积仅1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薄弱,像咱们现在所处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地。”在纪念馆一层,讲解员林燕通过一张张黑白照片为大家介绍改革开放前厦门的模样。

198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设置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随着平整厂房用地的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序幕。

如今,厦门在经济建设驶入快车道的同时,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从海防小城到国际花园城市的华丽转身。

先行先试 探索改革举措

近日,《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正式印发,其中有5项涉及厦门的经验获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在国务院先后五批次向全国复制推广的10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厦门经验”已达27项。

特区创建初期,厦门家底薄、基础设施差,如何破解?厦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先行先试,探索开路:举外债

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提出“以港引侨、以侨引侨、以港侨引台、以台引台”破解招商难;率先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率先开辟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率先成立台资企业……

如今的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8亿元增长到4791.41亿元,财政收入增长817倍,城市人口增加300万,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精彩蜕变。

作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厦门还先行先试出台一系列惠台举措,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从率先建设台商投资区、两岸试点直航、“小三通”、基层民间交流、三通直航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到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创新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民间交往的体制机制。

厦门还为广大台湾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创新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已经创办了7个国家级、10个省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24个具有对台元素的创客中心、产业平台,累计吸引台湾创业团队近500个、超过3200人。

去年5月4日,到厦门工作生活近10年的台湾创业青年范姜锋成为福建首批台籍“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之一。“我们在厦门创业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里除了可以得到办公室和居住补贴,政府还会根据我们的实际经营情况给予不同数额的启动资金支持。特别是‘惠台31条’和‘厦门惠台60条’的出台,让我们台湾青年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范姜锋说。

“厦门蓝”成城市名片

5月的傍晚,厦门筼筜湖水清岸绿、白鹭齐飞,不少市民沿着环湖步道锻炼身体。筼筜湖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然而40多年前,这里却是“臭名远扬”的“龙须沟”。

筼筜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锐志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由于修堤围海造田,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加之周边人口和工厂增加,大量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湖区,筼筜湖水质急剧恶化。“那时候别说散步了,路过湖边都得捂着鼻子走。”

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打响厦门治污的第一号硬仗——筼筜湖综合治理,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经历前后4期的大规模整治后,目前,筼筜湖水质大部分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部分指标达三类标准,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白鹭等鸟类成群栖息于此,曾经的臭水沟蝶变为“城市绿肺”。

筼筜湖的治理整顿是厦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生态政绩”占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权重近1/4,努力构建优质生态产品永续供给的良好体制机制。厦门也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等多项荣誉。在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中,厦门入围可持续竞争力全球城市百强,在大陆城市中位列第七。

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4月份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报告中,厦门的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继续排名全国前列。“厦门蓝”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名片,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优势。

跨岛发展续写新篇章

今年上半年,厦门软件园新增注册企业444家,累计工商注册企业3977家,实现营收410亿元,同比增长18.26%。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厦门岛外集美区的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软件园二期。

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为厦门的建设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先行者和排头兵,集美新城自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进行规划建设,这个充满潜力的“超千亿新城”也成为诠释厦门跨岛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东南总部,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选择落户厦门软件园三期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公司负责人陆阳说:“厦门优质的营商环境、软件园三期富有诚意的招商政策以及浓郁的产业氛围都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

作为率先开通地铁的岛外新城,集美新城的配套也在愈加完善。截至目前,软件园三期已建成近3000套人才公寓,引入16条公交线路和两条园区高峰期循环接驳车,98家商业配套入驻,真正为产业员工构建15分钟产城融合生活圈。

除了吸引行业巨头入驻园区,软件园三期还着力搭建中小微企业孵化器平台,为中小微企业落地生根提供支持。负责园区运营的厦门信息集团负责人表示,软件园三期将着力构建“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开放型的国际一流智慧园区,未来可容纳2000家企业和20万人才,形成2000亿元产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智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厦门市湖里区兴隆路23号的6层小楼,是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也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所在地,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此探寻这座城市的发展道路。

“那时候的厦门,市区面积仅1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薄弱,像咱们现在所处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地。”在纪念馆一层,讲解员林燕通过一张张黑白照片为大家介绍改革开放前厦门的模样。

198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设置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随着平整厂房用地的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序幕。

如今,厦门在经济建设驶入快车道的同时,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从海防小城到国际花园城市的华丽转身。

先行先试 探索改革举措

近日,《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正式印发,其中有5项涉及厦门的经验获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在国务院先后五批次向全国复制推广的10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厦门经验”已达27项。

特区创建初期,厦门家底薄、基础设施差,如何破解?厦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先行先试,探索开路:举外债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贷款修建高崎国际机场;提出“以港引侨、以侨引侨、以港侨引台、以台引台”破解招商难;率先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率先开辟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率先成立台资企业……

如今的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8亿元增长到4791.41亿元,财政收入增长817倍,城市人口增加300万,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精彩蜕变。

作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厦门还先行先试出台一系列惠台举措,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从率先建设台商投资区、两岸试点直航、“小三通”、基层民间交流、三通直航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到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创新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民间交往的体制机制。

厦门还为广大台湾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创新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已经创办了7个国家级、10个省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24个具有对台元素的创客中心、产业平台,累计吸引台湾创业团队近500个、超过3200人。

去年5月4日,到厦门工作生活近10年的台湾创业青年范姜锋成为福建首批台籍“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之一。“我们在厦门创业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里除了可以得到办公室和居住补贴,政府还会根据我们的实际经营情况给予不同数额的启动资金支持。特别是‘惠台31条’和‘厦门惠台60条’的出台,让我们台湾青年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范姜锋说。

“厦门蓝”成城市名片

5月的傍晚,厦门筼筜湖水清岸绿、白鹭齐飞,不少市民沿着环湖步道锻炼身体。筼筜湖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然而40多年前,这里却是“臭名远扬”的“龙须沟”。

筼筜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锐志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由于修堤围海造田,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加之周边人口和工厂增加,大量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湖区,筼筜湖水质急剧恶化。“那时候别说散步了,路过湖边都得捂着鼻子走。”

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打响厦门治污的第一号硬仗——筼筜湖综合治理,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经历前后4期的大规模整治后,目前,筼筜湖水质大部分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部分指标达三类标准,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白鹭等鸟类成群栖息于此,曾经的臭水沟蝶变为“城市绿肺”。

筼筜湖的治理整顿是厦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生态政绩”占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权重近1/4,努力构建优质生态产品永续供给的良好体制机制。厦门也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等多项荣誉。在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中,厦门入围可持续竞争力全球城市百强,在大陆城市中位列第七。

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4月份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报告中,厦门的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继续排名全国前列。“厦门蓝”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名片,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优势。

跨岛发展续写新篇章

今年上半年,厦门软件园新增注册企业444家,累计工商注册企业3977家,实现营收410亿元,同比增长18.26%。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厦门岛外集美区的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软件园二期。

作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东南总部,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选择落户厦门软件园三期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公司负责人陆阳说:“厦门优质的营商环境、软件园三期富有诚意的招商政策以及浓郁的产业氛围都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

作为率先开通地铁的岛外新城,集美新城的配套也在愈加完善。截至目前,软件园三期已建成近3000套人才公寓,引入16条公交线路和两条园区高峰期循环接驳车,98家商业配套入驻,真正为产业员工构建15分钟产城融合生活圈。

除了吸引行业巨头入驻园区,软件园三期还着力搭建中小微企业孵化器平台,为中小微企业落地生根提供支持。负责园区运营的厦门信息集团负责人表示,软件园三期将着力构建“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开放型的国际一流智慧园区,未来可容纳2000家企业和20万人才,形成2000亿元产值。

责任编辑:hN_0117
    独家